前言 大家好,我是曹政,这是caoz的小密圈 知识星球的第三次年终福利课。那么基于读者的反馈,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人生决策的话题。

大家好,我是曹政,这是caoz的小密圈 知识星球的第三次年终福利课。那么基于读者的反馈,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人生决策的话题。

今天反思我的人生决策,很多星球读者也让我复盘自己的关键决策,坦白说,很多决策其实是很盲目的。

1993年高考选择清华是跟家长赌气,不愿意留在天津,代价是没办法选择我喜欢的专业。1998年毕业择业,其实没太好的选择,选择进入互联网行业,但是并没有合适的企业,投了很多软件公司和通讯公司的简历都没有着落,最后去广州其实也是无奈之举,当时手里只有这一个offer,所以就算是名校毕业,哪怕是90年代的名校毕业,也不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。

1999年选择离职创业,我觉得方向没有大问题,但自己在产品意识和业务执行上还是有很大的问题。2004年选择百度其实是意外,因为雅虎当时没要我。2009年选择4399是我自己下的决心,事后来看,不能说结果不好,但未必是当时的最佳选择。2013年选择去新加坡移居是基于家庭原因,代价是牺牲了事业发展的空间。

一切选择都是有代价的,你不可能既要,又要。我们的人生不是爽文,不可能开着挂一路平推,总有很多不如意,这是常态,没有人可以例外。即便是全民爸爸马云,这不也不能随心所欲不是么。

那么人生的重大决策,除了工作选择,其实还有买房的选择,实话说,这方面我的判断也并不好,2002年买房的选择是正确的,但是地段的判断是彻底错误的。这里说来话长,就不展开了。后来几次买房的选择都有问题,卖房的时机也有问题,移民新加坡后,厦门市中心的房产卖在了暴涨的前夜,所以我不敢给别人做任何关于房产投资的分析。

这里插播一句,关于房产投资,一会嘉宾分享会提及。

1.1 信息的获取和筛选 有效决策的基础,是掌握充分的信息。

比如,你选择大学和专业,你应该对学校的就业情况,学术排名,校园环境,教师水平,以及学科的发展有尽可能多的认识。并且了解一些学长们的发展路线,以及校友的能量和社会分布。比如,你选择一份工作,尽可能做背景调查,了解企业的发展趋势,口碑,老板的信用和能力,你直接上司的背景和人品,等等。比如,你选择一份房产,城市的长远规划,人口的增长趋势,当地产业环境,都应该有足够的认识。再比如,你选择开个小店,当地客流,人群分布,竞争对手情况,行业的成本和相关风险,要尽可能了解清楚,自己要会算账,而不是轻信一些中介的宣传。

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,也要有筛选能力,什么是官方信息,你要核实,什么是虚假信息,你要甄别。我看到真的有读者陷入杀猪盘,负债累累。其实挺可怜的,但复盘一下,甄别信息的能力真的是最大的问题。

第一,你要知道关键词的不同组合,来追寻你认为有意义的信息。有些时候要多尝试,试一两个词找不到就放弃是很常见的行为。而且现在随着推荐系统越来越强大,很多人懒得去搜索,只靠平台投喂。有价值的信息,要靠主动搜索,不要靠投喂!

第二,你要对不同关键词有好奇心,搜索引擎往往有各种提示词,有热榜。多说一句,百度热榜已经废了,多看看第三方数据榜单(爱站,5118,新榜,清博等等)

第三,你至少要知道什么是自然结果,什么是推广结果,以及什么是官方网站,什么是山寨网站。确实有些山寨网站迷惑性很高,但你至少应该知道一些比对方式,特别是政府网站或教育系统网站的域名后缀。 第四,适度存疑,不要轻信别人的建议和推荐,要做适当的求证,多方信息的比对

那么这里重复强调一下,你做出关键决策的时候,务必要自己主动搜索关键信息,不要指望别人把所有你需要的信息都投喂给你,如果你做出决策的依据全部是别人投喂给你的信息,我必须说,这个决策往往非常危险,如果是直系亲属,风险来自于他们的认知能力,如果不是,那么风险简直就太大了。

别人投喂给你的信息未必都是错的,都是坏的,比如某些自媒体的信息,我总不能说我的信息都是坏的,但如果你要基于我的信息做出决策,我建议你还是自己去主动搜索核对一下,而不是单凭我一面之词。坦白说,我不会为你的决策后果负责,你要自己为自己的决策负责。

1.2 底层逻辑能力 俞军老师在2000年,新浪论坛上的帖子,和人论战,无限看好google,对微软,雅虎的搜索计划不以为然,是基于对搜索引擎的底层逻辑判断,他很清楚,雅虎和微软,都没有真正理解搜索引擎的价值和目标,仅仅当作是门户计划锦上添花的组成部分,而搜索引擎,作为人类知识获取能力的提升方式,是足以颠覆当时的互联网生态的存在。这是俞军老师当年职场规划的决策基础。

我1998年大学毕业,虽然择业上不是很顺利,但是我认为互联网是改变人类的一场革命,并坚持以此为职业目标,就这一点而言,当时的判断是极为准确的。今天看上去这个判断似乎顺理成章,但是在上个世纪末,网民只有几百万的时候,这样的认知其实挺颠覆的。

2010年左右,安卓刚刚问世,我们在厦门就做出安卓智能手机将横扫市场的判断,当时很多互联网巨头还认为智能手机不是刚需,功能机将长期存在,而且认为塞班的优势不可动摇。

底层逻辑的基础是什么?看技术,产品的底层价值,而不是仅仅看当前的市场表现。即时通讯改变了人类的社交方式,造就了腾讯这样的巨头。搜索引擎改变了人类的知识获取能力,造就了谷歌和百度。电子商务改变了人类的购物方式,造就了阿里,京东,拼多多等等。移动互联网的普及,不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会变成孤岛,其习惯将无法维系,这是2010年的底层逻辑。

但是在很多年前,很多人看不清,坦白说,我自己都看不清,至少 2000 年左右,我完全没看清腾讯和阿里的价值,否则我干嘛不去投效呢,那时候入职门槛又不高对不对。

底层逻辑还包括一些基本的判断准则,比如,我们不是天选之子,天上不会掉馅饼。 比如,尊重科学,没有永动机,没有水变油。尊重科学还要多说一下,如果有革命性的科学成果,首先应该出现在最专业的科学期刊和杂志上,划时代的成果应该是重磅新闻,而不是只出现在某些地方媒体的广告频道里。比如说,有人告诉你他们的 AI 技术超越了阿尔法狗,那你要知道,阿尔法狗可是刷了两次 nature 封面的技术成果,超越阿法狗,这种成就是值一个图灵奖的,如果连一篇 sci 都没有,那真的是半个字都不能信的。比如,有人告诉你他发现了某些现代医学尚未解决的绝症的治愈手段,这是诺奖级的成果,没理由不刷爆主流媒体。而不需要用什么民族国粹之类的借口掩饰自己。比如,有人告诉你,他用量子力学做成了什么牛逼的芯片产品,通常这也是国家级科技金奖的成就,新华社、人民网什么的总应该出来说两句的。如果是军用产品,那逻辑上你就不该在官方媒体通报前知道。按照这个逻辑去理解,这些骗术很容易被甄别。

但如果你还相信那些深山里藏着绝世武功,一出山就惊天地泣鬼神,这就没辙了。

普通打工人,看不清怎么办呢?2000 年,俞军也是普通打工人。

底层逻辑通透,辅之信息甄别,筛选的能力,你对世界的认知就会上升一个台阶,虽然不能说你一定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,但一定能让你避免很多离谱的决策。俞军老师为什么一直灌输产品经理要看经济学基础,其实就是提升底层逻辑能力。经济学理论中,博弈理论又是非常核心的,那么我们在做很多决策的时候,很多都是在进行博弈决策。

坦白说,现在即便很多高学历,高知识背景的人,往往也存在逻辑混乱,认知糊涂的情况。我必须强调一点,极端认知是逻辑的最大敌人,而舆论环境又特别喜欢煽动极端情绪。比如劳资关系,如果你百分百站在劳工权益这边,你觉得自己在维护劳工权益,但最终其实适得其反,资本是全球流动的,最终工作机会会被转移,劳工权益其实是受到损害的。但很多人真的看不到这一点。看看博弈理论的书籍,学一些经济学的基础知识,试图理解所有革新产品的核心价值,可以把这些作为关键决策的基础。

1.3 通识人性 其实卡耐基的那套鸡汤丛书《人性的优点》,《人性的弱点》,很多是讲人性的,有时候回顾一下,还是有意义的。

有些讲谈判的书籍也是。谈判的目标是什么,是获得别人对你的支持和认可,而不是强调谁对谁错。我们职场,创业,很多时候都需要谈判。如果你现在创业,面对投资人,你认为你的方案无懈可击,而投资人却觉得这个领域没有机会,你非要纠正投资人的认知,这恐怕是没戏的,但有些创业者可以跨越认知差异,让投资人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,让投资人觉得人才难得,从而改变主意进行投资,为什么能做到?

人性是什么,趋利避害是人性,自我保护是人性,自我高估也是人性。贪婪是人性,为自己的贪婪找借口也是人性。

很多时候,你觉得自己是对的,你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决策,但为什么别人不相信你,为什么别人不支持你,因为你没有站在别人角度思考,没有体会别人的心态。

我们试图理解一些逻辑是否成立,试图理解一些计划是否可行的时候,往往需要通识人性,比如说,你应该理解,信任是有成本的,是需要逐步建立的,无论是初入职场,还是服务你的用户,你应该循序渐进让别人信任你,给你机会,而不是试图一步到位改变别人对你的认识。

有些创业者,拿出一套创业方案,仔细一看,产品设想完全是异想天开,为什么,因为没有迎合人性,这时候,拉你参与创业,你需要决策了,这就是考验你判断力的时候了,你如果通识人性,很容易看到这样的问题,并且及早避开这样的项目。

职场内也是,你希望得到晋升,你希望获得认可,你不但要有业绩,也要通识人性,让你的同事支持你,让其他部门支持你,而不是光强调自己多优秀,很多人不知不觉得罪了同事,自己浑然不知,一些关键晋升的机会就被一些七七八八的负面评价阻碍了,还觉得都是别人的错。

我之前讲过,感恩不只是美德,为什么这么说,因为感恩往往能够更好的获得别人的信任,从而在某个关键时刻获得支持,这么说其实挺功利的,好像感恩都是有目的的,其实你养成这个习惯,真的是受益无穷。

我坦白说,我见过不少创业者,有些人在我心目中有坏印象,但我也不好意思公开说。那我随便举几个例子,只有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才联系我,平时从来不打招呼的,帮过忙也没什么表示的,这是一种。未经我许可把我的聊天记录发出去的,这是一种。自来熟特别不见外的,这是一种。餐桌上当着陌生妹子荤段子不停的,这是一种。当然,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好恶,但是很多人,都是不知不觉在别人心目中留下差评,而自己浑然不觉。

我其实也不例外,我相信,我也没少在别人心目中留下差评。以前说少不更事,现在其实可能也没好到哪里去。

我最近还在跟空降的人才聊天提到,虽然确实有很多施展才华的空间,但不要一上来想着做出各种改变,先要吸收,看看数据,和团队多做沟通,理解不同层级,不同岗位的人的诉求、目标和他们的担忧,梳理清楚,然后看看怎样求同存异,做出合适的计划,循序渐进,建立信任基础,再逐步推进自己的目标。一上来就谈很多计划,第一,都没有认真聆听别人的想法和顾虑,很多计划可能本身就有问题。第二,没有信任基础,很多事情很难得到团队支持。这是有过程的。

通识人性,也可以让你更好的判断别人给你信息,对你支持的真伪,动机和目标。通常,你的决策可能来自于其他人的建议,其他人的鼓动,或者参考其他人的经历。那么,你要能理解这个其他人,到底有几分可信。

一个常见的问题是,那些真正好心的人,往往不擅长话术和套路,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令人心生憎恶。而那些擅长收割的人,却总能显露出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诚意来。所有成功的骗子,都通识人性,只有通识人性,才能完成收割。所以,如果你能通识人性,也可以少踩很多这样的坑。

看看心理学的专著。比如《这才是心理学》。

感觉还是有点单薄,说说人性的一些案例吧。某些骗子会说,有个政府主持的慈善事业,需要你的资金,但会提供非常高的回报,而且如果你带动更多人进来,还会有下线佣金。这样的骗局前几年非常多。

首先,强调政府主持,获取信任。用回报满足人们的贪婪心理,然后用慈善给这些人的贪婪一个借口,贪婪是需要借口的,这就是人性的典型特征。你让这些人捐款给慈善事业,他们是不肯的,你说有高回报的慈善基金,他们满足了贪婪的底层欲望,又自我感觉非常有爱心。

自我保护也是一种人性,如果你当众批评某个人,哪怕你是对的,别人第一感也是反驳你,或者强调自己的正确。但如果你私下、用相对委婉的方式提出对方的某个问题,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的,甚至感谢你。当然,我们说坦诚是沟通成本最低的方式,但这也因人而异,因事而异。阿里前几年的那种破冰文化,坦白说我是无法接受的。

自我高估更是人性了,我们做个思想实验,假如一个项目顺利完成,让每个成员都写出自己在项目中的贡献比重,然后汇总算算看,我相信一定是大幅度超过 100% 的。有兴趣的项目负责人可以试试看,友情提醒,如果公开讨论,出现撕逼状况,我概不负责。

人性还有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遗忘,很多人会选择性记忆自己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和准确预见,选择性遗忘一些愚蠢的判断和预测,所以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才华被埋没。

通识人性,不但可以增强你的判断能力,还能增强你把握机会的能力。很多时候,你生命中的贵人就在不经意间出现在你的身边,如果你能通识人性,把握这种机会可能就会相对容易。

比如关键面试,比如面对投资人,比如重要的商务合作谈判,比如面对关键客户,比如职场晋升的考核答辩,比如与自己心仪异性的一个重要的约会,等等。

怎样才能被人信任,怎样才能被人喜欢,怎样才能让人信服。首先你要能尽可能的理解对方。

营销高手刀姐曾经写过她怎么钓到她老公的,首先她一直观察男神的朋友圈,了解对方的喜好,然后设置了一个专门分组,投其所好的发布一些专门给男神看的动态信息,很快对方就主动找她聊天,建立了共同话题。

很多资金盘游戏是怎么逐步建立用户信任的,为什么他们能做到,你就做不到了。

因为不清楚对方的预期是什么,因为很多人压根不试图去了解对方预期。

1.4 自我认知 通识人性,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他人,更好的与他人合作,或者更好的理解商业模式。

但很多时候,我们分析别人容易,分析自己难。所谓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。所以,前面提到的一些人性特征,不但要用来理解别人,更要用来剖析自己,坦白说,剖析自己是个有点痛苦的过程,我们会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猥琐,怯懦,贪婪,乃至放荡。不得不揭下自我保护的那些借口,直面自己的底层认知,原来自己那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,其实不过是掩盖自己的贪婪和私欲。

好吧,这个可能不适合过度展开,如果深度展开,我的读者可能会流失一大半。放弃一个让人绝望的所谓人生导师,比直面自己还是容易多了。

说个相对容易的,至少要知道自己擅长什么,不擅长什么;知道自己热爱什么,不热爱什么;最起码,要知道自己能忍受什么,不能忍受什么。

很多很多人的生活和职场是拧巴的,因为长辈的劝导,因为身边亲朋好友的期许,活成别人所期望的样子,但内心纠结痛苦,挣扎烦恼。

所谓跳出舒适区,其实是为了进入更为广阔深远的舒适区。所谓延迟满足,延迟是过程,满足是目标。当然,我们不可能完全随心所欲选择自己所期望的生活,我自己也做不到,但这个世界还是给了我们很多选择权的,在很多时候,我们有选择权的时候,我们忘了自己想要什么。

很多人咨询求职建议的时候,这个好不好,那个好不好,却没问问自己,你适合做什么,你希望获得什么,可能为了达成目标,也存在一个不那么愉快的过程,但你的忍耐底线在哪里,以及你的理想彼岸在何方,这些只有你自己知道,别人真的不知道。

有很多人说,公务员好不好,看你自己,喜欢不喜欢那种环境,愿意不愿意进入那样的氛围,你喜欢,你觉得那就是你理想的所在,我干嘛要拦着你呢;你不喜欢,你父母逼你去,那我告诉你,你应该有自己的选择。

一个人成长过程中,可能需要强迫自己做出某些改变,需要让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,需要增强自己一些不擅长的能力,这确实是有必要的,但这个是过程,是手段,不是目标;而目标,你要明确,是你的目标,不是你家人的目标,不是你父母的目标,你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。

运动员,勤奋练习,是为了赢得比赛,挑战自己的极限。一个产品经理,磨练沟通技巧,是为了达成伟大的产品梦想。一个技术专家,刷算法题,是为了挑战复杂的技术场景。

过程可能有些痛苦,有些不愉快,但最终挑战胜利的感觉是很好的。很多人努力奋斗,就是为了挑战一些目标,无论是技术、产品、还是身体机能。我说过,我读书的时候,做数学题是津津有味的,因为挑战成功的感觉很好,就跟玩游戏通关的感觉是一样的。 你要找到自己人生的挑战目标,基于这个目标,可以忍受一些过程中的不愉快,但最终还是要追求一个愉快的通关体验。当你很清楚自己的长远目标的时候,你对短期困境的忍耐力就会坚韧很多,持续前进的动力才会充足。

自我认知过程中,高估自己和低估自己都会出现,有的人倾向于高估自己,有的人倾向于低估自己。所以很早我有句话,王兴也说过类似的,现在也是适用的,别太把自己当回事,也别不把自己当回事。你可能不是天之骄子,但也不是一无是处。你需要的是,尽快确认自己的定位。

一些简单的自我认知的测试。你上一次认为自己傻逼是什么时候,捡诛心的事情说,丢手机啦,忘了跟班主任打招呼啊,这种不算。如果你不记得自己上一次傻逼的时候,那么傻逼第一定律,“从来不认为自己傻逼的人,往往是不可救药的大傻逼”,就符合你了。

你觉得自己的天赋是什么,以及在你的天赋范围内,所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是什么?如果在你自认为的天赋领域内做不到轻松秒杀 98% 的同龄人,你的这个天赋可能有点水。

你最近的接受别人批评是什么时候,以及是否认为自己已经真的接受并改正了,那种 “老总,我可要批评您,您太不注意保重身体了。” 的批评不算。这些测试,可以有助于认清自己是否存在认知障碍,过于高估自己,过于相信自己。

我其实很多年都没找到自我定位,我一直说自己杂而不精,确实我的职场经历比较奇葩,做过产品,做过研发,创业的时候啥都做,做过数据分析,做过 IT 售前,还写过自媒体。从领域来说,信息安全,搜索引擎,企业办公系统,电信计费营帐系统,呼叫中心,广告系统,商业分析系统,游戏社区,都有接触。其实很长时间,我都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,也不知道自己职场目标是什么,这是真的。我没有俞军老师如此明确的追求和目标,我只是明确了互联网是个好的方向,但具体的领域,和我具体的能力,我是含糊不清的,而且很长时间,甚至说我在职场黄金期的时候,我还低估了自己所擅长的能力,这也是我职场比较吃亏的地方。

看到很多读者留言看不清自己的目标,其实我也不例外的。

今天,有些话我敢说了,我的数据感超强,此外我的整体逻辑感很好,遇到一些具体技术问题,我的思维方式可以有助于快速定位问题和寻求解决途径,虽然我的算法能力不强,编程水平也一般,但分析问题和定位问题的能力,远远超过我编程体现出来的技术能力。当然,这也是十年前的表现,现在很惭愧,新的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已经看不懂了,更不要提分析问题、定位问题能力了。

人无完人,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,也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,找到自己的优势,尽可能显露出来,在做关键决策的时候,尽可能选择可以显露自己优势,又能符合自己长远目标的路线。

前段时间和老板们谈人才话题,我就反驳了一些老板的观点,是不是公司所有问题都是人才不足的问题,我不这么认为,人才不足的问题往往是管理问题,以前 4399 招聘了很多低薪低门槛低背景的员工,这其中就有一些人,体现出了超强的成长性,成为业内的顶尖人才。我私下可以说出好几个名字,就不公开说了。

坦白说,他们其实短板也挺多的,低薪低门槛低背景的人,想想就知道,一开始看上去都很平庸,但如果能用其所长,给予一定的空间,发挥他们优势能力,还是有不少人可以快速成长,快速突破自己。(当然,能做到的也只是很少一部分,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顶尖人才)。

为什么说这个话题,回到今天的话题,我们有些背景不强的年轻人,其实也是有机会成长为顶尖人才的,但第一你要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,要想办法显露出来;第二,确实也要寻找给你空间,给你机会的舞台,也要有合适的管理者能带你成长,给你一些辅导和支持,有些时候可能确实有运气的成分,但不要轻易的放弃自己的成长可能性。不要过于低估自己的潜力。在很多领域,成为行业高端人才,未必需要强大的天赋。

我说真的,你要成为 TK 教主那样的顶尖人才,确实需要天赋,但我认为大部分年薪百万的职位都不太需要多高的天赋。

所以自我认知定位是关键决策很重要的部分,我知道这里读者有很多疑惑,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,我也没有天眼,能一眼看出每个人的天赋和优势,你们需要自己不断地问自己这个问题,不断地通过其他人的反馈了解自己,不断地反思和复盘,这是个长期的事情,没有一步到位的手段。

关于自我认知,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说,就是量力而行。一定要量力而行,比如创业,你有什么资源,有什么强处,有什么不足,有谁愿意做你的合伙人,要做自己能掌控的事情,你说我还缺个投资人,缺个工程师,缺个什么什么,这事多半不行。

比如你答应别人做什么事情,能不能做到,能不能有把握,别为了面子什么都答应,做不到的就说做不到的,可以试试的说自己尽力去试,不要轻易承诺,一个靠谱的人是承诺的事情能做到,不是什么都能承诺。

人们往往会因为面子,因为想要在某些人面前做出表现,而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的承诺,这是很多很多灾难决策产生的原因。我希望我的读者尽力避免这一点。

1.5 机会成本及风险评估 先回顾一下,做关键决策的时候,我们要掌握充分的信息,并具有一定的筛选手段;要有底层逻辑能力,才能把信息价值最大化;要通晓人性,才能获得足够的社交支持,以及更好的理解产品及商业行为。要有足够的自我认知,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价值,并确定和追寻自己的长远目标。

这些够了么,还不够,还差一点,就是要有成本及风险评估的意识。

回到开始,当我们做关键决策的时候,必须意识到,很多事情是不能兼得的,你不能既要,又要。这时候,你要有一定的评估,比如你放弃了一个优渥薪酬的职位,去加入一个有前景的创业公司,你要知道你的机会成本是多少。

虽然很多成功案例告诉我们,为了追求梦想,可以不惜一切代价,但我们所能看到的,往往是幸存者偏差。什么是机会成本,当你面临 A、B 两个选择的时候,你选择 B 的预期收益,就是你选择 A 的机会成本。

自己能承担的风险底线是多少,为了追求某种回报,自己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多少,这个帐算清楚。那么另一个就是我重复无数遍的,真的决定去尝试风险性的决策,务必牢记止损原则。此外,我旧文提过多次的,警惕那些让你 ALL IN 的人。

风险评估。政策及法规风险肯定是第一位的,很多创业者死于政策及法规风险,项目死掉的,算还好的,人进去的,也不少。

那么项目可行性风险,如何规避一厢情愿,异想天开,需要通识人性,需要自我认知,也需要对信息的充分获取筛选和底层逻辑判断。

曹大,很多人说要接受自己是个平凡人,所谓管理欲望,但很不甘心,觉得自己有目标(虽然不是十分清晰),认为自己有还有很大的可能性的,应该怎么分析这个问题呢?

不用非要和别人比,但能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好,这就是目标和方向。

信用风险,第一,你是否会因为某个决策失去信用,这个要理解信用成本,往往比你以为的要高。第二,你的预期回报是否存在信用风险,合伙人或老板的信用口碑如何。第三,一些关键资源,关键合作伙伴是否存在信用风险,也是要评估的,比如你特别依赖某个供应商,或者特别依赖某个技术专家,但这个依赖方是否可能违约,也是要考虑的。

市场环境风险,特别涉及投资领域,这个特别特别重要。我最近也在某个投资项目上亏了一些钱,也是遇到了市场环境的急剧恶化,不过还好,投资本身就是有风险预期的,反正亏的也不多,看在我还在努力赚钱的份上,老婆都没骂我。

大体如此,无论是选择就业,选择投资,还是选择一份职场工作,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。但是不是绝对风险规避,我觉得没必要,一定程度上,我们追求某些高回报,总要担当一些风险。以前说解放战争的杰出将领,60% 的胜利可能性,就坚决开战了,不可能追求百分百的确定性。

我们的人生不止一次选择,我们的选择也不止一个结果,当我们发现存在一定的机会,具有一定的几率,只要这个几率大于某个预期值,是可以大胆去博的,谨小慎微有助于避坑,却无助于你的身价和资产增值。

评估风险,不代表害怕风险,或者一昧的躲避风险,正确的认识风险,但依然要有坚决果断的决心。

我最近几年胆子确实比较小,其实我早些年投资还是比较激进的,教训很多,失误很多,但现在毕竟也不算穷对不对。只要不 ALL IN,手里一直有筹码,凡事总有周旋的余地。 那么关于 p2p 理财,特别是懒投资,有不少读者指责我当年替他站过台,这个我觉得还是可以复盘一下当年的投资决策。

第一,当年真的没有接过任何 p2p 理财广告,真的没有拿过一分钱佣金,我提及这个产品是真的我在学习互联网金融,并且作为案例来分享,但没有作为投资建议来讲。你们随便翻旧文,真的没有作为投资建议说过。

坦白说,我虽然怼了很多 p2p 平台,但确实没想到 p2p 金融整个行业会团灭。如果你说这个现状打我脸了,我认,但你要说我为了自身利益介绍有问题的平台给读者,我真不认。

第二,早期其实我家里也买了懒投资理财,真的买了,但我很保守,在现金流中严格控制了比例。

第三,2017 年中一些平台开始暴雷,我立即决定赎回撤出,事实上我没有任何损失,那么这里问题来了,为什么没有通知我的读者,我根本不知道懒投资的运营状况,我一直在东南亚居住,根本不在国内,我只是觉得行业形势严峻,自己保守而已,我怎么能没有任何证据就随便说懒投资有问题呢,再说,我也没推销过人家理财,我为啥突然无缘无故要出来砸人家场子呢。

第四,我最早提及懒投资的时候,讲的是保理模式,上市公司的采购合同担保,资金相对安全。但如果你们细心跟踪懒投资的发展,到后面其实他们很多借贷已经不是保理模式了,涉及一定程度的风险投资了;而且乐视和暴风出事后,就算是上市公司的采购合同也不安全了,这是很明面的事情。

我真不是给自己找借口,2015 年全互联网鼓吹 p2p 金融的时候,我已经说过行业风险,但确实无法预判整个行业的崩溃,但 2017 年中,我自己是不敢冒这个风险,今天讲这个案例,我觉得这就是投资决策的风险评估和机会成本。你能多赚多少钱呢,而行业风险是多大呢,懒投资好歹在行业内相对好一些,至少行业风险展现的时候,是可以有机会撤出的。

投资决策,特别是大金额投资决策,就是一个关键决策,我们今天回顾这个案例,也是因为这是很有代表性的案例,你做出这样的关键决策,对行业信息是否保持足够的敏锐呢,那些暴雷信息和各种风险提示是否一直有关注呢;你是否具有底层逻辑,能够理解超高利率 p2p 理财的不可持续性呢;你是否具有风险评估能力,在行业风险相对清晰的时候,快速决断呢。

为什么很多人无法做到快速决断呢,很多人习惯惯性思维,简单认为未来是过去的延续,对市场变化和风险视而不见。还有就是盲从权威,跟随某个所谓的领域大牛,专家学者决策。我不说别人,我在金融领域几次非常惨重的投资失误,都是因为盲从权威造成的。我随便说一个,2008 年金融危机的时候,看国内金融专家直播,说房利美、房地美不可能倒,全美国的房贷都是他们放的,美国政府一定会救的。信以为真,我懂这个市场么,我以为能抄底,结果,18 层地狱有没有,到今天都恢复不过来有没有。你们看看房利美,房地美在金融危机前后的股价和市值变化,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了。盲从权威,进入自己不懂的领域,放纵贪婪,最后自食恶果。

而很多在 p2p 损失惨重的人,连盲从权威都不是,根本就是信了一些所谓自媒体大 V 的广告,就重仓了,典型的如占豪这样的爱国大 V,当年接各种 p2p 广告佣金拿到手软有没有,不知道坑死多少人。你自己的底层逻辑在哪里,自己的风险认知在哪里。

今天要分享的大体如此。 关键决策的构成, 第一,足够充分的信息和数据,以及筛选能力; 第二,底层逻辑能力,从而更好的理解信息的价值。 第三,通识人性, 第四,自我认知, 第五,机会成本和风险评估。 真的真的不要试图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下重注,做风险投资。真的不要怕失去机会,这世界上有太多的机会明白么,只去抓取自己能把握的,就足够好了!

我还可以承认一件事,我以前也炒过币,我一直没说,我当年炒币还赚了二十多万人民币好像。就买了点 EOS,30 多人民币买的,100 多人民币卖的,不到两个月时间赚了 2 倍。以前不分享是因为我不觉得这事有啥可分享的,而且我也不认为这种决策可以复制。

那么今天复盘一下决策逻辑

第一,下注的可控性,确实这是一种赌博,但我当时投入的资金是十多万,对我而言,输光了,最多被老婆说几句,对生活没啥大影响。这是我的底气所在。我绝不可能用影响生活水平的现金去做这样的风险决策。

第二,信息面,我当时恰好知道一些信息,温州一些老板重资在抢所谓的投票权,也就是产币权,我分析了一下这个底层逻辑,骨子里不就是竞价排名么,这个我熟啊。抢筹游戏,一定会带来一波疯涨。

第三,我的人性认知告诉我,币值踩踏一定会在公网上线前发生。那些抢筹者只图获利,所谓信仰都是借口。 第四,基于自我认知,币圈久赌必输,不会次次好运,所以此后再也不碰。 结果,完全符合预期,EOS 从飙升到踩踏,直到现在都没恢复到当时的高点。

我 2018 年 5 月写了一篇文章提及此事,叫做 “竞价排名永不倒”,当时踩踏还没有发生,被我准确预言,有兴趣的可以搜搜看。

这时我投资方面少有的正确决策,但是依然存在极大的运气成分和幸存者偏差在里面。那么今天复盘这个逻辑,也是希望大家能理解,一个高风险投资决策的过程,大概应该是怎样的。

今天作业,你们人生中的错误决策是哪些,因为什么原因,基于以上的几项因素,可以各自反思一下,其实错误决策也很常见,下一课我们一起讨论,如何复盘,纠正决策,以及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常见的错误决策是怎么产生的。

嘉宾时刻

《粥左罗:关键决策中的 “可信人” 和 “可信度加权”》 星友们好,我是粥左罗,听闻江湖有 “近曹大者富” 一说,我跟曹大 2018 年就吃过饭,但我觉得吃饭合影都不算近曹大,一起搞过事情才叫近,所以 2021 我要暴富了。非常感谢曹政老师邀请我参与这次年终福利课,我知道这个福利课是曹大每年星球的重磅活动,能被邀请我很荣幸,这是曹大对我的信任,感谢曹大,我认真准备了 3500 字分享给大家。

这里很多人还不认识我,先介绍一下自己:

我是 90 年生人,2010 年到北京体育大学读书,2014 年毕业后开始北漂,摆过地摊做过服务员,2015 年 8 月进入新媒体行业做小编,后面这 5 年就一直专注在新媒体行业,从小编做到新媒体运营经理,做到内容副总裁,然后现在是内容创业者。

我的公众号 @粥左罗 是 2018 年 3 月开始做的,@粥左罗的好奇心 是 2019 年 10 月开始做的,都做得比较晚,但现在也有近 100 万粉丝,全都是靠写爆文涨粉,我写过一篇 1500 万阅读的文章,写过 5 篇 100 万+,10 万+写了几十篇。

我从 2016 年底开始做课程,累计学员超过 10 万人,目前主打的课程是写作课和成长思维课,以及两个主打训练营,21 天写作训练营开了 20 期,视频号训练营开到第 5 期了,这些可以在我的公众号菜单栏了解。

接下来我们进入主题分享:

曹政老师跟我说了这个主题后我就特别喜欢,在我们的一生中,我们会做出无数决策,这些决策其实都是赌,因为人生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确定性的,我们要做的是提高赌赢的概率。

我今年 30 岁,从山东农村走出来,留在北京,成家立业,总体上来说,走得非常顺,这里面一定有很多幸运的元素,但我对一系列关键决策的把握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,那些决策没做对的话,我不会走到今天。

我准备这个内容时,课程还没开放哈,不知道曹老师分享什么,我的分享就 20 分钟左右,主要就讲两个词:可信人和可信度加权,其实说的就是一个事情的两个面,核心就是 “可信”。

可信人和可信信息 我们接受的教育里,有一条错误决策原则根深蒂固的植入在我们心中,那就是:做重要决策时,要征求下大家的建议。 为什么错误呢? 因为大多数人,都不可信。 比如,很多人高考填志愿,主要参考爸妈和亲戚朋友的建议。 我高考后,去哪个城市,选哪所学校,学什么专业,没有一个和父母商量过,因为他们都没上过大学,我爸是光荣的农民工,去过很多城市的工厂打工,我妈是家庭主妇,一辈子没出过山东省。

我超爱我的爸妈,但这样的决策,我不会让他们参与。我也几乎不会参考同学们都去了哪个城市的哪所学校,生而为人,大家都是第一次上大学,你也没经验啊。

我成年后,做的第一个重大决策,就是复读。

我所在的农村,我们初中毕业后,只有不到 30% 的人能读高中,我读的那所高中,文科 6 个班,高考的本科率是多少?几乎为 0。也就是几乎没人能考上本科。 我 2009 年参加高考,成绩下来,我是文科第一名,唯一一个过二本线的,如果这件事放在别人身上,学校文科状元,开心坏了,爸妈肯定也会在村里置办酒席,送你去上大学。

但那年,我做了个决定:放弃这个二本,去复读,考一本。这个决定,几乎所有人反对,爸妈觉得我这个人咋这么不知足,亲戚都觉得可惜,同学们都会觉得有个二本上就不错了,万一明年考得更差呢。

我谁的建议都不听,因为他们都不是可信人,提供的都不是可信信息。我是一个农村孩子,高考是我几乎唯一的出路,这一生改变命运的机会,就这一次,我不能就这样过去。

我的决策是自己做的,但我参考了很多素未谋面的可信人: 1、我高三时,看了很多杂志,其中一个杂志,上面经常会报道一些已经读了大学的学生的采访,他们告诉我,读好大学和一般大学,差别非常大,去大城市和去小城市,差别非常大,他们是过来人,我信他们的。

2、我高三时,在网吧喜欢看一些名人大佬的演讲故事,看到俞敏洪、马云这样的人,都是复读了两次,才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,看他们的人生,我就知道,如果当年他们不这样决策,很难有后来的成功。

3、我通过上网、看报纸、杂志等方式,了解到省城济南一些专门的复读培训班,他们高薪从省内的一些知名高中请来名师,重点班只招收两种学生,分数高但自己不满意的,分数高也满意但是没填好志愿的,他们每年的提分率很高,普遍都能提高大几十分。越考越差的不是没有,但整体上概率很小。我自己又是情绪比较稳定,很难发挥失常的那种人。我也比较会学习,过去三年进步很大,去复读,跟更好的老师学,跟更优秀的同学一起学,我坚信自己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成绩。

所以,那年夏天,我们家没摆酒席,我一个人拿着一千多生活费坐着公共汽车去济南复读了。一年后,我考了 623 分,如愿以偿考上北京的 211 大学,北京体育大学,学产业管理。

我做很多事,都不会参考 “大家的建议”。但我也不会 “独自决策”,因为我会始终提醒自己:我是在寻找最好的决策,而不是自己能得出的最好决策。我会找少数人,少数可信人,让他们给我建议。

什么是可信人?整体上,他们可以不断的取得成就,并且他们可以就自己如何做到的,有很好的解释。局部上,他们在你想咨询的领域同样有过成功经历,并且有很好的解释。你想得到一样东西,就要去找到那些已经得到了这些东西的人学习。

我在北京买房时,只是告诉了爸妈这个好消息,但我不会征求他们的建议,他们没有买城市里的房子的经验,也没有居住在城市的住宅楼的经验,除了他们说 18 层不要买以外,其它的我都忽略,身边人的建议我也比较少的去征求,比如我姐姐,她在泰安买过房,但是在三四线城市买房和在一线城市买房,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
但我是一个小白,对买房一无所知,我还不能自己做决策。怎么办?找可信人。我非常熟的朋友里,买过房的,城市、位置、总价特别匹配我需求的,几乎没有。

怎么办?我想到一个办法,我在知识星球上,搜索讲北京房产的知识星球,判断靠谱的,我都付费加入。然后每个星球,我每天花固定时间,读一下他们的精华分享和问答。我发现如获至宝,为什么呢?如果我咨询我买过房的朋友,很可能他这辈子就买过那一次,自己也没研究过很多,买好买坏运气成分也有不少。而这些星主,每年踩盘几百套,每年帮助很多人买房成功,他们的知识、信息、经验、判断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。

而且,你可以用关键词检索。比如,我想知道东湖湾这个小区怎么样,我搜索东湖湾,我加入的这些星球里所有提到东湖湾的帖子,都会出来,我挨个看下来,就非常了解了。比如,我搜索中介费,我就把所有提问中介费的问题都找出来了,北京各大中介可以给到的最低点我摸得非常清楚。比如,如何砍价,技巧和注意事项分别是什么,如何因人而异做砍价策略,我拿到很多案例。这些信息,对我帮助极大,让我最后交易的时候,像一个专家一样。价格我砍到了这两年同小区成交的最低价,比当年同一栋楼同户型的另一套房少花了 65 万。链家中介费,我拿到了 2.2%,是我知道普通人能谈到的最低点。这是可信人和可信信息。

可信度加权

我再说一下,可信度加权。 什么意思? 第一,你不能找一个可信人,你要找多个可信人。 第二,你要综合多个可信人的建议。 第三,即便都是可信人,可信度也有高低之分,如果按投票来说,不能按一人一票来算,有的人可信度更高,他一人可以有三票,有的人可信度低些,可以按 0.5 票。

比如,我买房时,看了一百多套房子后,选了大概 9 套房子。 然后,我写了一段信息: 我认真看房一百多套,总预算在多少钱,筛选了一些,诚心求教,希望您指点一下,帮忙排序一下(全排),感谢老师!1、2、3、….9 (每套后面有基本信息,小区,楼层,朝向,面积,单价,建成时间等。) 然后,我挨个提问我认为靠谱的星主,有多个是我加到他们微信,微信发大红包提问。 所有人都回答后,我再综合排。

综合排的时候,我会模糊性的加权,有的人是纯投资派,我会降权一点,因为我会长期自住,有的人是讨厌学区派,他们排学区房时都会倾向往后排,这点我要综合看,因为这个事我研究了很多可信人,其实得不到共识。

当然,还会努力平衡个人偏好,我并不一定非买前三名不可,因为我还要考虑自己的偏好,比如我对视野开阔尤其偏好,但我也不会买后三名,当多个可信人都认为某个选择不对时,我不会认为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。

所以,我们既不能不区分可信度的参考所有人,也不能不合逻辑的高估自己的可信度。 比如我在决定要买哪个后,要给链家的中介一个预期价格。

第一,我不会马上给。我会反问对方,你们是专业的,我花钱请你们帮我买到合适的房子,请你们给我一个参考,这个房子多少拿下是合理的。他们会给出一个价格。

第二,我会换个账号登陆贝壳,找机会跟卖方的经纪人探寻底价,以及卖方的其他真实信息。

第三,我会把我掌握的有效信息发给我认识几个高可信度的星主,问他们这个房子多少钱拿下是合理的。

我知道真实基本底价后,我在那基础上再大减 50 万,报给中介,中介再报给卖方中介,卖方中介再报给卖家。最后,基本确定,我这个价格是不合理的。我死守这个,是无法成交的。我于是在心里调整预期,但我绝不改口,又约了面谈。面谈过程中,我得到了新的关键信息,我知道虽然我这个价格虽然不能成交,但对方死守的底价我找到了破的可能,当时故意没谈,各自回家,然后我再让中介去谈,最终以很合适的价格拿下了。

我跟女朋友复盘整个决策过程,关键在于,各个维度上,我们都找到可信人拿到可信信息,我们方方面面做到了心中有数,所以才能顺利买房。

人的决策,基本分为两种决策方式,一种是以证据和逻辑为基础,另一种是以潜意识和情绪为基础。

如果你能做到更多的是以第一种方式做决策,你就比 70% 的人强,因为大多数人就算是关键决策也是稀里糊涂的。但做到了第一种,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,因为以证据和逻辑为基础,做好的前提是,你知道从何处获得以及如何获得证据和逻辑,当然是从可信人那里获得,以可信度加权的方式获得,这样你就比 90% 的人强。

我今天的举例用的高考和买房,但关键决策一生有很多,比如投资决策,你这一生要经历很多次,职业选择,也要经历很多次,甚至城市选择这一生也要有好几次,并不是一辈子都在一个城市,等等很多决策,都有持续深远的影响,所以大家今后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关键决策。

我希望大家以后每次做关键决策时,都能想起,曾经有一天,有个叫粥左罗的,分享过两个关键词,一个叫可信人,一个叫可信度加权,你每次要能想到这个,可能都能提高你的决策质量。

以上就是我的分享,希望作为曹大福利课的彩蛋,大家能喜欢且觉得有用,最后祝大家都能做好人生关键决策。后面的课程,继续请曹大给大家讲,感谢曹大。

交流时间 谈判推荐这本书:《谈判是什么》盖温肯尼迪著,中国宇航员出版社,2018 年出了新版,改名《谈判》,民主与建设出版社:https://m.douban.com/book/subject/30203275/

日常生活怎么可以更好地训练自己的决策能力?这种重大场景并不是经常出现的? 多一些理性和逻辑,少一些感性和情绪。

想去的城市,无法和伴侣协商好。这个应该怎么决策?

凡事有得有失,说的就是这种,如果能讲道理,那么从综合发展预期来讲,如果不能讲道理,就想想自己想得到什么,愿意付出什么。

曹老师曾经在星球里分享过俞军老师推荐的适合产品经理的十本书: 社会心理学 阿伦森 第一本经济学 学会提问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 思考快与慢 超越智商 思维与决策 经济学原理 错误的行为:行为经济学的形成 新制度经济学

很多书都是锻炼逻辑思考和人性思考的。

曹大,请问如何决定自己是否该考研究生,目前大三,在华东师范大学,十分感谢。

看自己目标是什么,如果想当老师,有个研究生资历还是不错的。

曹大,虽然我开发能力挺不错的,不想忍受开发岗位大部分都是闷声写代码,好几天不说话的环境。虽然大部分人说开发岗的前景比测开好太多,但是今年校招我还是接受了字节测开 offer, 放弃了其它公司的开发岗 offer, 除了待遇上测开有优势外,还是想通过测开岗位训练自己的沟通能力,因为我不太擅长表达,我了解到能走长远的人都需要一个良好的表达能力,我也有意想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底层思考能力。 另外就是觉得测开岗女生比较多,感觉工作应该会稍微更有乐趣一些。 想请教曹大我对测开和开发岗位的工作日常认知有没有问题,以及我这个决策是不是做错了。

任何岗位的天花板都挺高的,看自己能到什么级别。微信测试的负责人是张小龙从谷歌挖的老同事,你体会一下。 我还有个朋友做测试在上市公司做到总监也差不多财务自由了。

当然,沟通能力还是很需要提升的,无论什么岗位,你想升职的时候,不仅仅是你的工作表现也包括别人对你的评价和认知。

曹大,我是北京化工大学(一所不太出名 211)的大三本科生,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自己的专业,而且感觉自己并不太适合这种应试教育(其实也确实学不过),我做过两年的外联,有一年的投资、套利经验,今年四月份加入了生财有术,凭借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执行力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 10w+。我的家境是三四线城市的中产,虽然供我读书没问题。但是远远不能和大城市的资源,人脉相提并论。 目前最纠结的【人生选择】就是 1. 考研 2. 就业 3. 跟着生财等继续探索更多赚钱项目(我理解为小型创业)请问曹大能帮我分析一下吗?万分感谢!

作为学生已经不错了,大学专业不是终身绑定的,俞军老师也是化工专业的。就业和探索不冲突。李兴平专科都没毕业,一样让我佩服。

请教曹大,我目前是化工专业的硕士,我想了解行业的信息、想未来工作一段后创业,学校老师是可靠的信息渠道吗?网上的各种论坛值得参考吗?另外,我听一些投资人朋友说技术很重要,那我应该读博吗。

老师说的可以听,但不能只听老师的,自己多搜索,多看看发展最好的学长在做什么,多跟他们了解,以及尽可能认识一些跨领域的高手,多一些思路。

请问曹大:做关键决策的时间是不是也不能拖太久,导致失去某些机会。这种度要如何拿捏呢?像帅张老师说的这种情况 —— 就怕看完一百多套,房价又暴涨了,没来及买。

会有这情况,一切要靠自己判断和取舍。而且不要求全责备,你不可能总是买在最低点,也不可能卖在最高点。

如何正确找到自己的目标?

前面提到了,多复盘,多跟身边熟悉的人交流,问问别人对你的印象和评价,多思考自己的价值在哪里。

一笔写于: 4/23/2022, 7:07:41 PM
扫码添加我的微信
个人
个人号
公众号
公众号